1975年,深秋,秦岭山脉。
莽莽群山之中,连绵多日大雨,天空依旧阴暗不明,气温寒冷彻骨,往些年在这个时节可没见过怎么大的雨。
桃江,一个只有两千多人的山区小镇。清晨时,平日里没什么车来往的大街上,今天居然陆续又来了好几个车队,也来了许多陌生人。这些人带来了不少的工程机械,看起来,应该是要去距离此地二十公里外的洪沟驻扎。从车身上糊着厚厚的泥土可以看出,这几支队伍应该是走了很远的路。
洪沟在县城东北面的深山里,直线距离上倒是距县城不远,也就隔着几匹大山而已,可要绕行进去,这路程就有点远了。
最开始的时候,工程队有些人还驻扎在县城里,直到后来有部队进驻洪沟后,所有人都从县城撤离了,全部驻扎进了洪沟营地。
两天后的黄昏,洪沟营地,又从外面来了三辆吉普车,打头的一辆车坐的是此次工程的总工萧全盛,在他这辆吉普车后座里,还有三位穿着军绿色雨衣,冷得瑟瑟发抖的特殊人员,三位年纪都不小,其中一位还是戴着眼镜留着长胡子的老人,老人的胡子全白,看样子就知道年纪很大。
与萧全盛同车抵达的这三位,是上面指派下来的专家。其中一壮一高是生物和冶金专家,而另一位的学术领域是研究古文字的。
这三位专家,年长的叫刘成,另两人,长得壮的叫蔡学明,高个的叫左鞍。除了这三位外,后面两辆车里的也全是其他各行业专家,既有研究历史的,也有研究地质的。
洪沟的驻扎营地,原来是一个小山村,老乡们早已不知去向。这里每一栋建筑,每一间民房,都已被接管,空余的场坝上也安置了不少的帐篷。
下了车之后,萧全盛对跟随自己一同来的几位专家做了简单安排。
“今晚,大家在营地先休息,明早随我进入坑道,先看看现场,之后我们再来开会研究。”
随后,一干人等被安置在了民房内,与萧全盛同车的三人住在了同一间民房。与破破烂烂的房屋外观不同,屋内收拾的很整洁,一应日用品配置齐全,俨然就是事先准备好的营房。
第二天一早,天色未明,便有人敲响了房门。
每人两个馒头,一个装满水的水壶,集合处没人说话,大家行动迅速。吃饱喝足后,跟着一支十来人的队伍登上了两辆卡车。
往后山方向行驶了二十来分钟,车子到了一处山体洞口前便停下了。洞口前设置了检查岗哨,由部队的人员把守。
检查完后,车辆继续往山腹内进发。坑道完工不久,有的地方还有渗水,但路面已完成硬化处理,笔直平坦,一路灯火通明。坑道内,每五十米就设有一岗,由穿着雨披的军人警戒,他们身子站得笔挺,手上还都配有枪械。
又前行近五分钟,两辆卡车停在了一处铁门前,两名守卫行礼之后,拉开铁门。往前继续行驶两分钟,车子终于停下来了。
此时,洞内豁然开朗,已经到了一处开阔地。洞内地面平整,井然有序,沿着石壁依次排开,支起了十余顶帐篷,如同一个野外工程营地,其中一顶棚内,正传出柴油发电机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