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
秦昌语气坚定,他有异于常人的聪慧,二宝也有常人难及的匠心。论文章学问,很少有人能比得过他;说起做木工活,二宝可称王者。各人有长处,无法同等条件下决出胜负,为何不能取长补短,两人合作集思广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孟焕之当真明白内弟睥睨众生有他的道理在,普通人很难在他这个年龄通彻透悟,自己真是比不上,颔首道:“好,姐夫替你先保管好承影,直到你想拿走它的那一天。”
秦昌嘴上说着不想要,手下摸挲剑鞘颇为不舍,他要赢得光明正大,做真正能配得上拥有宝剑的人。
输了就是输了,他能输得起,也不怕输。如同幼时跟着武师打桩,兄弟们都是半个时辰,唯他是一个时辰,若中途坚持不住松懈还要被加倍;在学堂里也是,才七|八岁的他学着几个大哥哥的功课,从晨起到晚间没一丝闲时。字写得太多手腕发肿胳膊抬不起来,因此练就左手也能书写。
神童的美名背后是一滴滴血汗,秦昌付出了比别人超出几倍的努力才有今天,荣誉是他该得的。从祖父到兄长都不想让他过早步入官场,秦昌自己另辟蹊径,尝试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
下决心容易,付诸于行动却难上加难。
二宝天生木讷,最怕同人打交道,也不会与人交流,更不识字。常常秦昌说得口干舌燥,二宝只微转动眼珠,跟活死人没甚两样。
好几回,秦昌气得扭头就想走,未几又回转过身继续与二宝交流。你不会写字,画出来总行罢。二宝表示他不会画,所有的手艺和构思全在心里。
得,秦昌彻底无语,啃上了一块硬骨头,碰钉子碰得头破血流,想放手又不舍得,成天耗在郊外庄子里给二宝打下手,琢磨着非要干出个大事业来。
秦家上下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找了个地方能留住秦昌,甭管他在干什么,只要别跑出去闯祸,大家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有话要说:秦昌和二宝这对天才互为点金石,并非是谁教会谁,而是互相点化
☆、172|第172章
意儿抓周宴几日后,李家二舅一家并施老动身回沧州,带去知言和秦家诸人准备的两车礼物,还有孟焕之写给李崇的亲笔信。
也不知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一个月后,李崇顶着寒风重回燕京,被孟焕之安排去了国子监就读。同朝中官员休沐的日子相同,十日一休息,李崇自要回孟府,诚心向博学的表哥的请教,为自己心中一点软弱而羞愧。堂堂男儿眼中只有妹妹的姻缘小事,搁置自身的前途于不顾,枉费多年诗书熏陶。
心中有了章法,李崇对身边那些明里暗里嘲讽的话语置若罔闻,时间一长,取笑的没了意思,也渐渐鲜少提及此事。
见表弟终于能想通其中关节,孟焕之也觉欣慰,不是所有的少年郎都能像秦家十二郎聪慧通透自己能顿悟。
除了极少数赋异禀之人,其余人都是凡间芸芸众生,历经无数的磨练挫折。有人越挫越勇最终能攀上高峰,有人一撅不振一沉到底,更多的人会变得麻木不仁,丧失最初的志向。
眼前有这么个人,孟焕之却希望他丢掉自己的坚持,做一回凡夫俗子。
这已是第三回来到诏狱,一眼望不到头的甬道尽头被吞没在黑暗中,微弱的灯光只能照亮眼前两步,牢房中独有的腐|败和潮湿气味冲入鼻中,回响着不同人犯的惨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每回在杜谦的牢房前,孟焕之都要再往里望一眼,他的祖父以前被关在最里边的一间死牢中整整三年多,手脚都被打断仅存一口气,难以想像如何活下来。
领路的锦衣卫态度恭敬打开牢门上的锁,自觉站到远处留孟焕之和杜谦单独说话。
孟焕之推开门踏入牢房的同时,黑暗中一个声音响起,“修远,早都说过叫你不必再来,我不会写下认罪书。”
杜谦的声音不改,气势更不改,一如往常冷傲孤高。
孟焕之合上牢门,再往里走几步,慢慢适应黑暗后,才寻到杜谦坐的位置,此次来他已做好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