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到轮岛市,海滨小城里已经弥漫着初秋的气息。
这里没有东京那么喧嚣、繁华,却保留了诸多加贺时代的老宅和文化。带着腥咸味道的海风拂过,扫落墙头片片枯叶,预示着残酷季节的到来。
县立中央病院是座典型的公立医院,位于市中心。院内只有两栋破败的大楼,进进出出的病人比医生护士更多。
海难幸存者身份不明、治疗费用无法保障,救护车自然会把人往便宜的地方送。
然而,随着诊疗报酬连年下调,日本的公立医院普遍收支困难,许多都面临着关闭与合并——县立中央病院的情况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她想。
电话那头,财务负责人的声音听起来很惊讶:“铃木小姐,您这么快就到了?”
“正好赶上前一班车。”在驾校接到电话,转身便请假离开,抵达轮岛市时,刚刚下午四点。
“请稍等,我马上就来。”
院方的财务负责人是个矮胖的中年妇女,眼睛不大,却显得很精明。
“给您添麻烦了。”对方深深地鞠了一躬,“实在是这次的情况太特殊。”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健康保险覆盖全体国民。原则上,所有急诊病人都能得到及时救治。
“海上保安厅的官员来过几次,病人却始终不肯回答问题。您也知道,码头的那些‘幽灵船’上都挂着红蓝旗、写着朝鲜字,有人怀疑他是一名‘脱北者’。”
负责人缩了缩肩膀,试图摆脱那个词制造出的异样感。
脱北者全称“北韩离脱住民”,指不适应朝鲜政治体制和生活环境,通过非正常渠道离开朝鲜到其他国家的公民。
考虑到日本社会普遍的排外情绪,负责人的这份恐惧并非没有来由。
“铃木小姐”停下脚步,表情严肃地说:“您应该及时联系入国管理局。”
负责人长长地叹了口气,满脸无奈:“我已经打听过了,日本和朝鲜没有建交,像他这样来历不明的家伙,根本无法获得难民身份。”
不能享受健康保险,又不是难民,大额医疗费没有着落,保险公司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她沉吟片刻,故作为难地皱眉道:“这样吧,我先看看病人的恢复情况。如果必要,再跟公司联系。”
“谢谢!”负责人连连鞠躬,似是看到了希望,“真是太麻烦铃木小姐了。”
“没关系,应该做的。”
言谈间,两人已经来到住院部顶楼。走廊尽头坐着一位保安,他身后的病房门上,赫然挂了一把大锁。
负责人尴尬地说:“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刚过,我们为了隔离才……”
“明白。”她没有揭穿这欲盖弥彰的解释,而是直接将头探过门板上的检视窗口,隔着玻璃观察里面的情形。
室内唯一的窗户朝西,也已经被牢牢锁死。浅色窗帘半掩着,任由残阳如鎏金般铺撒一地。
病房里陈设简单,除了一床一桌,连多余的凳子都没有。
男人上身笔直,端端正正地坐着,双手垂放在膝盖上,略显拘谨。平展的肩线又厚又阔,尽管病服仍显宽松,却也有了隐约的肌肉轮廓。
那背影正对大门,整个人沐浴在夕阳下,平静得犹如一片湖泊。
“让我进去看看。”从门边退开,她对负责人说,“如果确定病人身心健康、医疗费没有增加的可能,公司会更容易作出决定。”
对方有些迟疑:“这家伙不会说话,您进去也没有用。”
她懒得多费口舌,主动退开半步,抬手示意保安解锁。
出钱的是大爷,负责人不得不妥协。
一番动静传到房间里,吸引了病人的注意,只见他缓缓转过头来,浅灰色的瞳仁却始终波澜不兴。
发须修剪干净后,男人看起来年轻不少,至多三十岁的模样。眉宇修长、鼻梁高挺,薄薄的嘴唇抿得死紧,几乎不见血色。
那张脸上的表情很平淡,甚至没有感情,和他异常平静的目光相得益彰,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与己无关。
保安守在门口,负责人和她一前一后地走进房间。
尽管明知病人不会说话,负责人还是顾全礼仪、兀自介绍道:“这位是保险公司的核查员,铃木庆子小姐。我们正在协商解决您的治疗费用问题。”
男人的眼睑垂下一半,随即再次转头看向窗外。
她踱了几步,逆光站定床前,双手抱臂而立:“恢复得不错。”
“病人体质很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