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为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在汉口民族路与民权路交汇处,通往中山大道、六渡桥区片闹市中心的一咽喉路段,当时地方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以及其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将这路段命名为三民路。此路修建于1928年至1931年间,除民族路、民权路以外,还有一处,位于中山大道与沿河大道之间,横贯花楼街、黄陂街的路,始建于1929年,为武汉市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沥青马路,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命名为民生路。由此,使我想到用武汉民生小景来命名我所述文字。这里所指的民生,与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可以说关系不太大。只是说明由此及彼,而得到文章的题目而已。
说到民生小景,我想主要反映的地点,大概就是我所居住的职工宿舍。该宿舍建造于70年代,分配于80年代初期。当时这栋住房位于汉口较偏远的地区,房刚建好时,周围还有菜地。可现在,却紧邻汉口的金融一条街——汉口建设大道,房子斜对面便是长江日报社,马路也十分宽阔。在1979年那年,我是在一个仅9平米的平房中结的婚,当时对联是由大怀出的,最贴切的就是四个字的横联——蓬荜生辉。为了申请住房,我写了四五张材料纸的申请报告,当时所任工会主席一碰到我,便说:“你那份申请报告真让我感动得流眼泪。”眼泪照样流,却很难有我的份。是我妻子萍萍抱着还不到一岁的女儿,软说硬扯才考虑到我们的头上的。后又经过多次的调查、评分、张榜等手续。在评分时,我因连续两年获标兵称号,加了2分,才分到这个不足60平米的居室。这居室面积、采光、结构等无一处说得上好。妻子在搞装修业务时,几次本来可以买到既便宜,面积又大的居房,我和女儿却不愿意搬迁而放弃了。我不愿意搬,一是不愿意负债,给生活造成更大的压力;二是这儿离市图书馆和图书大世界十分近。于是,我们就这样住了二十五六年。这样的居室,我很少请同学上门,只因文年有事找我,才到我家来过。
就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居住着一群公交职工,他们当中大多数已赋闲在家,演绎着值得一写的故事,我想,由这些故事扩展,大概可以反映到一些武汉底层人生活的状况。就此边想,边写,让它自然成篇。
我不是所写的这些人的附庸或者歌颂者,但我也不是他们的批判者或敌人,而恰恰相反,我是他们的朋友和同事。我只是想说的,只是在而今社会中,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一般平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