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还是武举会试,射箭都是第一项要考验的内容。
说话间,十名应募者一字排开,准备引弓放箭。而其中一人却走到了校场的阅兵台前,向着台上的刘浩躬身抱拳行礼。
“启禀大人,小人有一事相求,望大人恩准。”
刘浩一看,只见此人年约二十出头,身高七尺,身姿雄健。再看面容,生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圆目,端是气宇不凡。
“你有何事?”刘浩问道。
“小人想请大人准许,将小人的箭垛移到百二十步之外。”那年轻人回道。
“哦?”闻听此言,刘浩也是一惊,心道,此人好大的口气。
要知道,宋军选拔弓箭手,早有一套教阅、测试的标准。箭手在六十步开外射八箭,射中五箭即为合格,而此时校场上的箭垛正是六十步。
此人居然要射一百二十步!
“你可知道,百步之外就需开三石之弓。”
“小人知道。”
“可今日校场内并未备有三石之弓。”
“小人自带之弓正好三石。”
刘浩一下子站了起来。他从军十余载,能开三石之弓的人,只听过,却从未见过。难道今日是天降良将吗?
“好!本官倒要见识一下。”刘浩道,“来人,将箭垛移到一百二十步之外。”
看着军卒将箭垛搬到一百二十步之外,整个校场内外顿时炸了。
百步穿杨的故事,别说树上看热闹的百姓只是在评书里听过。就连校场内这些行伍之人也以为只是传说而已。
“如何,今日这热闹是来对了吧?”亥言笑着对武松说道。
武松没接话,却想起一个人:那个金国神箭手脱不花。但即使是脱不花也只是箭快如连珠,而此人真能百步穿杨吗?
不,是一百二十步!
校场内外的议论喧嚣声渐息,所有人都屏息静气,等着这后生引弓出箭。
一时间,只有丝丝风声掠耳,静得落针可闻。
只见这后生左手持弓,右手从箭囊中抽出三枝雕翎箭。他抬头看了一眼日头的方向,又扫了一眼树上飘动的枝叶。
张弓,搭箭。弓如满月,箭似流星。
首箭即出,又已是弓满而发,一时间竟是三箭追逐而去,飞而箭垛。
三声闷响之后,验靶的军卒高声喊道:“三箭皆中红心!”
刹那间,校场内外暴发出海啸般欢呼。
校场内的军卒纷纷以手中枪棒剁地,顿时尘土飞扬,震天动地。而树上有百姓一时忘乎所以,竟从树上跃了下来。
“真乃神人也。”
“是啊,这百步穿扬原来不是传说啊。”
“都说金人善射,这射术怕是金人也忘尘莫及啊。”
看热闹的,看门道的,都在这后生的三箭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武松也很满足。
虽说,以出箭速度而论,这后生还不及脱不花。但能在一百二十步之外,三箭连发,皆中红心,他相信脱不花也做不到。
我大宋也有如此善射之人,还惧那鞑虏作甚!
当然,最满足的莫过于刘浩。
见三箭皆中红心,他已是连忙走下阅台,直奔那后生而来。
原本,他奉康王和汪知州之命,在此招募乡勇,也没抱太多的期望。只是希望选拔一些可用之兵,顺便收拢一些被打散的宋军溃兵。
没曾想,却有如此神勇之人出现。
“敢向壮士,姓甚名谁,家住何处?”刘浩一把拍在了后生的肩膀上。
“小人岳飞,字鹏举,本州汤阴县人士。”后生拱手回道。
“好。”刘浩喜不自胜,不禁又上下好好打量了岳飞一番,“壮士能开三石之弓,百步穿杨,欲能投效军中,日后定能建功沙场,不可限量。”
“大人过誉了,小人此来正是为国效命,驱除鞑虏,还我山河,虽死无惧。”岳飞回道。
不过兴奋之余,刘浩也没忘了这是在校场试技,而弓箭只是其中一项。
“岳壮士的箭术,本官已经见识过了,只是这沙场交兵,还需刀枪相搏,不知壮士可有趁手的兵器?”
刘浩有心提携岳飞,但倘若光凭箭术也怕别人有闲话,所以也需要岳飞再亮出些本事来。
“回大人,小人十八般兵器皆有习练,不过惯使长枪。”岳飞道。
“好!”刘浩道,“壮士直管捡趁手的兵器,让我等再开开眼界。”
言罢,刘浩重新登上阅兵台,高声道:“今有汤阴县岳飞,能开三石之弓,善使长枪,有不服者,可上来挑战。若能胜,赏钱三百贯,授进义校尉。”
“岳飞?哪个岳飞?”武松觉得这个名字好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