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顾秋风早早就来到了405室,打开电脑继续淦论文。
昨天晚上,他写完了南宋遗民词人“结社唱和”这一部分。
今天就该写南宋遗民词人对“伤春”与“悲秋”这两个主题的深化运用了。
其实伤春与悲秋,一直是大夏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两个题材。
归结到源头上,伤春传统的滥觞还是起源于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屈原的那首《招魂》的末句: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新。魂兮归来哀江南!
这之后,伤椿诗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晚唐五代以来,着名的伤椿词也有不少。
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北宋张先的《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是伤春的绝妙好词。
不过,在顾秋风看来,最有深意的伤椿词当属晏殊的另一首《浣溪沙》和《玉楼春·春恨》。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萧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至于悲秋的源头,好吧,还是在屈原这里。
要不怎么说他是大夏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第一位爱果主一诗人呢?
《九歌·湘夫人》的首句就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瞄瞄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正是这两句诗,使《九歌·湘夫人》被后人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屈原之后,楚国的宋玉也写了一首《九辨》,开头第一句便言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一句被称为“悲秋之祖”,因而唐人杜甫有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琉儒雅亦吾师。”
自从屈原、宋玉二人写了悲凉的秋天,后世的文人每到秋天,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
魏文帝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唐人杜甫《登高》、南唐后主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北宋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都属于悲秋词。
脑海中快速地回忆了一遍“伤春”、“悲秋”的主题从先秦到南宋末年大致的发展情况,顾秋风的手,动了。
【春与秋的意象是大夏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时令性意象,而“悲秋”与“伤春”是南宋遗民词人创作中常用的基本意象,他们对“伤春”与“悲秋”有着更为深化的运用。尤其是秋,它在南宋遗民词人的笔下几乎都承载着悲凉的心绪,这种悲是与他们的遗民身份及处境是相契合的。】
【南宋遗民词人大抵是从四个层面来写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