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算起来抢劫花石纲比这制作罐肉赚钱要更加的短平快,可抢劫这种事终究不是正途啊!
雷豹最近都在忙着计算巨型孔明灯的技术参数,所以计算的速度略快一些,心中得出了粗略答案后,便激动的伸手捋了捋头上的短发,道:“啊呀!洒家说怎么前些日子就听闻大郎在弄麻城的庄子,到如今都还没动静,原来是准备好了做这等营生。这一年要是真能卖出上百万罐的罐肉,这可要宰杀多少牛羊和鸡猪啊!庄子小了果然是不成的!”
雷豹这等跑偏的想法并未扰乱众人的思维,而是陷入了针对罐肉这种新食物的出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这首先,像雷豹和孙立这等与军队关系密切的人,自然知道姚榕分析得没错,其实不光是边军,如今就算是禁军和厢军,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也是只有粟米供应,这里是说粟米并非是粟和米两种,而是专指的“粟”,也就是小米。
众所周知,只有一种作物在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时,这种粮食才可能成为主要的军粮。从先秦至北宋年间,粟米是华夏中原地区最符合这一条件的粮食品种。而大米由于受当时生产条件限制,直到南宋才开始渐渐成为主粮,并且还多数是从越南和东南亚地区进口。
汉景帝时期,当时的奇人晁错在他所著《论贵粟疏》一文中,对军粮供应的保障问题,提出了“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的定论,更针对汉朝的军需供应指出“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卫青和霍去病当年之所以能够“北击匈奴九万里”,自然也是建立在自家的士兵能够吃饱,并且还是稳定的每日都吃饱的基础上,不然饿着肚子如何去追击?
再来,小米作为主要军粮的优点还有一个,那就是它有非常良好的耐存储性,一般来说未脱壳的稻子最多能储藏五年左右,而未脱壳的粟米可以储藏至少十年以上。
古代?运输条件落后,边远地区驻军难免遭遇长期无法补给的情况,因此粮食贮存的时间也是非常的重要,在宋朝有关军粮存储的法令中,就继承唐令对粮食的储存年限及损耗数额有明确规定。
其中《唐六典》卷十九司农寺云:“凡粟支九年,米及杂*种三年。贮经三年,斛听耗一升,五年以上,二升。
也即是明确规定了,粟米至少要保证能够存放九年,米和其他粮食三年,并且每三年的损耗要控制在一斛一升左右,也就是十分之一。
再来就是军中副食品,肉菜果蔬向来都是中上层高级军官才能享受的待遇,普通军卒想要吃上新鲜的菜肉简直就是一种奢求。就拿如今的大宋来说,除非逢年过节有一定的供应外,其他日子就得自己想办法自筹了。
不过就算是逢年过节,肉食也是极少的,北宋边军的主要官方肉食,绝大多数都是一种被称为“鮓”和“脯”的加工食品,所谓的“鮓”和“脯”其实就是腌制过的鱼肉和猪羊肉,不同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