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夜无光觉得余生说的并不对,于是答道:“淑子,中国人并非是没有信仰的。只不过,中国并不信仰外物,只是信仰自己而已。《易经》之中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
“这句话其实已经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的信仰和生存问题问题。中国人所谓的自强不息,其内核便是依靠自己,不寄望于他人,所笃信的力量,完全来自于自身。而所谓的厚德载物,却是体制之中的道德。中国人文明的根基便是农业文明,这种文明对人最基本的束缚,便是一个群体,一个体制。正因如此,中国人几乎是世界上最适合生存于一个体制之内的民族。”
“无论是汉唐还是前清,中国人帝制不灭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文明本身就认可这种体制。但是,这个体制,和体制之上的那个皇座并非是中国人的信仰。借助体制之力才是根本目的。只要身在体制之中,自身的生存便有了保障。并且可以一步一步的爬上去,借助体制之力将自身推到一个高峰。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是内斗内行。其深层原因,便是在体制之内生存的太久了。”
“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你们日本人即便再骄横,即便是有文化侵略,对中国人而言,也不过是换了一种体制而已。中国人,即便是汪精卫和周佛海之流,也不过是借用你们日本人支撑起来的体制而已。真心相待,奉为信仰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许多日本人,包括我和我的父母,都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啊!前几天,还听说宪兵队的队长们搜集了许多中国的字画和书籍,这几天就要搭在军舰送回日本珍藏。如果中国人都是这么想的,就太让人伤心了。另外,既然夜君对日本的天皇并无信仰,又为什么会和日本人如此亲善呢?”
夜无光一笑:“因为我觉得日本早晚会变成中国的一部分!”
李香兰一惊:“啊?”
夜无光接着道:“虽然日本人对于和自己不同文化的态度,从来都是加以改造之后,再进行吸收和学习。但是,淑子,你不觉得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有太多相似之处了么?即便是你们文化核心的隐忍和武士道精神,也不过中国文化内核的一部分。简直如同物之两面,虽然有阴影,有光明,但是其内质相同,不可分割。”
“你们从中国学习到的东西太多,从先秦至明清,数千年的时间,其中虽然有各种改变,但,换汤不换药。日本文化想要同化中国文化,纯属做梦。你们推广日文,但是在学生们发现日文和汉字的相似之后,到底是会学汉字还是会学日文呢?你们劫掠中国文物,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被推广后,究竟是日本同化了中国,还是中国同化了日本呢?一滴水滴入海中,海仍旧是海,那一滴水却已经不见踪影。”
“这还只是短期的问题。即便是日本人占据了中国,可以实行稳定的统治。可是,中日两国都是纯粹的黄种人,连相貌都大体相似,种族隔离根本不可行。以中日两国人口的差距,两国融合后,在三四代之后,血统纯粹的日本人还会剩下多少呢?想必,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血脉都是中国的了!那时候,你说掌控这个国度的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呢?”
“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不但中国还是中国人的,连日本的那些岛屿,也会名正言顺是中国人的。甚至连整个东亚都会是中国人的……既然,按照如今的态势发展下去,三四代以后,日本早晚是中国人的,我又干嘛要阻拦这大势的发展呢?只需要找个安全的工作,好好活着,争取活个一百年,到时候,中国自然还是中国人的。”
李香兰被夜无光的一席话惊得目瞪口呆。这本是余生在后世看来的历史发展推测,虽是幻想,不过也有几分道理在。于闲谈中和夜无光、青小艺说起,把两个人也吓得目瞪口呆。所以,夜无光自然对这个发展预测记忆深刻至极。
此时夜无光见李香兰也被唬住了,不由得大笑道:“淑子,我这只是随口胡说,开个玩笑,你可别当真啊!”
李香兰也是一笑,她是最不希望中日两国打仗的人之一。一个是生母,一个是养母,手心手背都是肉,伤了谁她都会心痛。甚至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当同学问起如果日本侵华她该怎么办时,李香兰还曾答道:她会站在城墙上。这样不管谁开枪,第一个被打死的都是她。一了百了,眼不见心不烦。如果真的融合了,倒是真的满足了她心中所想。
不过,听夜无光胡说八道了一番后,李香兰的心情也明显好了起来,竟是缠着夜无光要听夜无光唱歌:“夜君,我每天都会唱歌给你听,你也唱一首给我听吧?”
这个女子自到了上海后,便没有一个朋友相伴,能说说话的同龄人,也只有夜无光一个而已。夜无光拗不过她,便只能开口,唱了一首余生临走前教给他的日文歌曲。
第一句歌声,便将李香兰的心神牢牢抓住——“あの地平线(ちへいせん)辉(かがや)くのは……”
如果日本宪兵队的厨子还活着的话,自然会记得这是余生跟着陈天混入日本宪兵队后,冒充日本人哼出的那首歌。这首歌是后世日本的反战人士,百年以来最伟大的动漫大师宫崎骏作词,久石让作曲的那首《天空之城》!与歌曲同名的动画片余生在后世曾反反复复看过十几遍,而这首《天空之城》,更是其在后世心神俱疲时,获得宁静的良药。单曲循环的次数不可计数。
所以,即便余生在后世从来都没有学过日文,也能准确的唱出歌词。只不过是不知道意思罢了,教给夜无光自然也是日文版:“啊诺记黑衣赛唔卡嘎亚库诺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