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御书房内通明灿亮的烛火一直未熄直到天明,夜未央将本来应该三日内批完的奏折一夜全部批完,第二日上早朝时,张一抱着足有一尺高的奏折上了大殿,十足把朝臣们吓了一跳。
正因如此,今日的早朝时间也比往日延长了很多,张一喊完退朝后,就连平时一直提醒夜未央要时时勤政的几个老臣,也上前望着他红肿的眼睛关切说道:“皇上,国事虽多,政务繁忙,但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可办妥,还望皇上保重龙体,适度休息,劳逸结合,龙体康健才是万民之福。”
夜未央面上一笑,说了句:“朕知道了。”
由于之前的国事本就没有积压,再加上这几天夜未央极为“勤政”,所以第二日呈上来要批的奏折已经寥寥无几。夜未央无事便歪靠在窗前看书,而后又过问了一下太后过寿的准备事宜,这一天便也就过去了。
到了第三天早朝,兵部邵大人带着秦非一同上朝面圣。虽然夜未央用计使秦非来到朝中,为免朝臣非议,官职不宜过高,便直接安排在了兵部,并在京中赐了宅第。
夜未央虽为皇帝,但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与官员的善恶,并不是靠几叠奏折就能了解清楚的,所以他凭着自己身上虽然不算高强的功夫,经常夜里溜出宫去,一来可以听到百姓的心声,二来可以从另一方面去了解朝中官员。在宫外有一些暗中为他办事的得力人员,若是朝中无法解决的事情,偶尔也会“宫外执法”。
发现人才广为善用,发现奸恶当即除之,正因如此,南陵国不但好官越来越多,而且选贤认能,人才备出,在各个领域均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在如此盛况空前的环境下,夜未央又大力倡导百姓们畜牧耕种,养蚕纺织,发展经济,促进交流,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南陵国进入了建朝两百年中空前的繁盛时期。
而这个秦非就是他在宫外结识的,此人不但文武精通,雄才大略,更是有一颗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当时他就想若是能将此人纳入朝中为官,定会造福一方百姓。但是此人出身卑微,身上又无功名,若强行纳入朝中为官,众臣定会齐齐反对,幸好子衿的一计,将此事圆满解决。
至于夜未央的伤,也是因为在宫外夜探一官员的私宅,被发现后交上了手而受了伤,恰巧溜回宫时又被侍卫误认为有刺客闯宫,所以才被一路追赶到了浣衣局,也因此认识了子衿。
下午时分,张一缓步走到夜未央跟前,禀道:“皇上,御膳房那边差人来问,是不是还按前两日一样准备着?”
夜未央放下手中的书籍,半晌后才沉吟道:“备着吧,同前两日一样。”
“皇上,这……”张一实在不明白皇上这是唱的哪出戏,已经一连三日他都叫御膳房准备着不少的吃食,而且菜单均是他亲自所订,让宫人们将菜做好摆在厅子中央,不仅不允许任何人进去侍候,还放下话去谁都不许靠近御膳房,可第二日大家进去一看,饭菜却又是原封不动,根本无人去吃。
夜未央挥了挥手,言道:“照朕说的做就是了。”
张一不敢多问,闪身出去了。
傍晚时分,用过晚饭后无事可做的夜未央站在书架前准备再找一本书看,目光向高处一扫,一本《海内十洲三岛记》吸引了他的目光,不待思索抬手去拿,竟忘了手臂的伤还没好,一时之间疼痛袭来,夜未央嘴巴一咧,欲换手去取,扭身之间背部却也微微酸疼。
夜未央一顿,那夜子衿踩他后背爬上高墙的情景历历在目,一时之间酸酸涩涩之感齐集心头。这时张一进来报,“皇上,您着内务府快马加鞭在甘南运来的樱桃已经到了,您看是拿进来,还是放置在什么地方?”
“拿进来。”夜未央说道。
张一在门边喊了声:“进来吧,”便有一内监手捧一精致竹编小筐,迈步而入,见到夜未央后立即跪倒,口中高呼皇上万岁!并将
竹编小筐高高举过头顶呈到夜未央面前。
夜未央一把接过来,望着筐中那颗颗晶莹润红,饱满水嫩的樱桃,终是忍不住对子衿的思念,拎起小筐直奔御花园的方向而去。
“皇上,您……”张一一急跟在了夜未央的身后,几个内监也顺势跟了上来。
夜未央头也不回,朗声道:“老规矩,御花园门口候着。”
张一脚下一顿,停了脚步,对身后的几个内监道:“在这等着吧,别跟着了。”
“皇上,夜里风大,你还是披上点斗篷再进园子吧,免得着了凉。”站在最末首的小太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