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的,存在就具有合理性。
武汉大学教授姜华铣退休后“弃理从文”研究起武汉文化。他认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方言就是继承文化。现在的科研,都讲究方法,我就是来学习正确方法的”确实,他在武汉方言的研究上,给人一个全新感受。我在网上查到他的一篇关于汉话与满语的文章。武昌曾是府衙之地,满汉官员俱有,在在生活和语言方面相互交流和渗透,一些满语也就有了融合在武汉语言中的机会。只是年代久远,习焉不察,也就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经他研究,发现“夹肢窝”、“哈喇”、“躲猫猫”、“麻胡子”、“溜耍”、“去”等语言均与满族语言有关联。会上,姜教授提出他最新研究得到的成果,即传统京剧李陵碑中有唱段、韵白中夹杂着湖北罗田方言。究其原因,原来这与余三胜有关。1790年,汉剧末角演员余三胜徽班进京为乾隆八十寿辰祝寿演出,拉开京剧历史的帷幕。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李陵碑正是余三胜的代表作,继承者谭鑫培等代代相传,便保留下唱段、韵白中夹杂的湖北罗田方言。
一级编剧方月仿就方言的研究和传承作了精彩发言:我是搞编剧的,与方言打的是擦边球。现在搞方言研究和传承其状态是散兵游勇。如果没有学术带头人朱建颂这个旗手,如果没有布衣参事胡全志的热心快肠,就没有人理会这件事。上海有方言电视台、电台传承上海方言,全国有一个杂志叫方言。这都是传承和研究方言的载体。
京剧中韵白用是中州韵、湖广音,京剧大师余三胜、谭鑫培、王九龄都是湖北人,他们当时为了适合自己创腔的旋律,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很自然地将乡音“湖广音”用于京剧唱念,为京剧的唱念定了基调。对于武汉方言,不要轻视她,看不起她。京剧中韵白,一用武汉话说,就上调、上韵。京剧是由汉剧演变而来的,汉剧末角余三胜是奠定徽剧以生角为主的关键人物;是皮簧声腔曲调的主要改革者;他对京剧语言的改造,促使了规范的京剧语言的最终形成。可以我们武汉人自己不敢承认这点,就像贫困乡村子女被父母送进大学里一样,不敢承认这是自己的父母,而说是乡邻。
研究和传承方言,可以说恰逢其时。莫言为什么会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写的就是山东高密地区的生活,用的就是山东高密地区的方言。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本乡土的生活、故事。复兴中华文化,必须从语言开始,方言是基础。对方言的研究和传承要有一个定位,不能老拿她当佐料使,甚至将“老子”及一些骂人的话也归到方言中了。她有一个雅俗之分,有一个文野之分。易中天的读城记中说武汉方言是带哭腔的语言,这是对武汉方言的亵渎。汉剧大师陈伯华那一品的汉腔听起多么优雅、悦耳:“妈,我有话跟你说。”梅兰芳唱的贵妃醉酒实际上是汉剧。接着,方老师分别唱了汉剧和京剧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让大家作比较,一下子,使使整个会场的气氛活跃起来。戏曲声飞出阁外,传扬到长江上空。
方月仿老师接着谈到武汉方言的传承和研究,一是缺乏相应的组织;二是要落实好人员,要有骨干、中坚分子,又要有基本群众,最好实行会员制;三是要有一个基金会,出不定期刊物。还可以与外地的方言研究者交流、沟通,甚至外国人交流、沟通。
散会后,走出阁楼,天已放晴。宽阔的江面上不时有轮船从长江大桥下穿行。这次座谈会不像第一次在这儿举行的座谈会,虽说汉网?人文武汉的网友少了点,大多数均是武汉方言研究班的学员。他们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对武汉方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将传承和研究方言看作一种责任,这同样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