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达和杨光远的计划,有打大歼灭战的宏大气魄,听了很让人提气。不过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计划,成功的例子很多,失败的例子也不少。
张敬达初到太原城下的时候,带来了三万讨伐军。之后,被调动的各军陆续向太原城下会合,使得直接攻击石敬瑭的讨伐军,已经超过了六万,总兵力有八万之多。
另外,后唐集结完毕、可以随时投入作战的军队还有这些:身兼北面招讨使的卢龙节度使赵德钧部三万,由赵德钧义子,忠武节度使兼枢密使赵延寿部二万,天雄节度使范延光部二万,以及李从珂自己亲自统领的京城禁军三万。后唐军队合计,多达十七、八万。
对阵的另一方,石敬瑭拥有的军队,约有三、四万人。耶律德光的南下军队有五万,合计在八、九万,只相当于后唐军力的一半。而且从实际战绩来看,在十余年时间内,李存勖、李存审、李嗣源、王晏球都曾给过契丹军队一次又一次的重创,这些足以证明:中原的军队能打,除了马匹没有契丹人多,平原的机动性有所逊色之外,论硬碰硬的战斗力,中原军队丝毫不落下风。
至于高级将领方面,在梁晋争雄中锤炼出来的名将们已大多凋零,接替上来的新人将领,军事能力却差了不少。不过这种情况也不是中原独有,契丹在阿保机死后,述律平为求权力稳定过渡,对契丹开国功臣进行了大清洗,同样也影了响契丹。
因此即使发生了石敬瑭的反叛,只要后唐的军队能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话,整体优势仍然在后唐方面。这就是李从珂认为薛文遇削藩之策可行,以及张敬达、杨光远敢于不守险要,准备放契丹军队深入的底气所在。
通过吕琦的回报,张敬达与杨光远的自信也感染了李从珂。后唐皇帝大喜,看来胜利可期。不过李从珂还是比张敬达稍微谨慎一点,在得知契丹军队即将大举南下 的消息之后,后唐皇帝派人催促张敬达:尽快攻城,争取在契丹军到达前拿下太原,以免受到内外夹击的风险。
于是,张敬达不再仅限于修筑围城工事,也开始发动强攻。讨伐军建造五龙桥逼近城墙,用投石机压制城头,让军队使用大批云梯强行登城。但是城内守军在刘知远有效的指挥下,这些攻城努力统统被挫败。
眼看着讨伐军的围城越来越紧,攻城越来越猛,石敬瑭觉得不能总是被动挨打,便策划出敌不意,来一次大规模主动出击,破坏讨伐军的工程。八月二十五日,太原城中杀出三十队骑兵,以及步卒三千,冲入长连城中。不想,这次出击遭到了唐军猛将高行周的迎头痛击。
在讨伐军的压力下,出击的叛军节节后退,纷纷被挤得掉入围城的壕沟。又因为这段时间多雨,壕沟内积满了水,身穿甲胄的河东叛军多被淹死!将军安小喜等一百余人,战马一百八十余匹被讨伐军俘获,这次出击遂以全败告终
,石敬瑭也不敢再轻易派军队出城。
张敬达虽然取得了一场小胜,但距离攻克太原的目标还差得远,战事继续僵持。到了九月初,石敬瑭的救星终于来了。为了夸大声势,吓唬对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声称自己带来了三十万大军!在行军时则多设旌旗,拉长队列,将五万骑兵绵延出五十余里,远远望去,颇为吓人。
契丹军队的虚张声势收到了效果,张敬达把代北地区的唐军都调空了。于是耶律德光在雁门以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越过云州、应州、朔州,长驱直入,直抵恒山山脉。
这时,耶律德光最担心的,就是唐军在恒山一线据守险要,在雁门、扬武、楼烦要隘设下伏兵。那样一来,不擅攻坚的契丹军队将面对天险干着急,无法发挥所长。不过,契丹皇帝很快通过侦骑惊喜地发现,唐军在所有要隘都无一兵一卒把守,耶律德光就像五百多年前,轻松越过大砚山的刘裕一样,额手相庆道:“天助我也!”
于是,契丹大军从雁门关西侧的扬武谷翻越恒山,杀入平坦开阔的汾河谷地。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分别登城据守,契丹军队对他们毫不理睬,绕过两城,于九月十五日直抵太原北郊的虎北口,列下阵式。
耶律德光派使节入城,这是由于此时张敬达、杨光远还都没能完成合围。使节通知石敬瑭:“皇帝今天就要和南军决战,你准备好了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